Ⅱ 意识活动的类别
对于意识活动分类,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着眼点不同,所以也各有特色。如佛家把意识活动分为独头意识、五同缘意识、五俱意识、五后意识四种;道家则有元神、识神、真意之说;哲学则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别;心理学则有直观运动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之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智能气功从指导练功需要、完善意识活动的目的出发,把意识活动作如下分类
一、从意识活动内容分
(一)从意识活动的形式内容分
1.直观的运动、感觉意识活动。以婴儿表现最为突出,其特征是意识活动和身体的运动或感觉结合在一起。比如婴儿摸弄玩物时,意识指令和动作是直接结合的,脑子里并没有摸弄的概念活动,当受到刺激而起反应时,也是如此。当人处在紧急状态下的反应行为也属此。这种状态符合练气功的要求,属于形神合一的要求,能强化生命运动,早期的人类能展现出巨大力量与行动矫健即其例证。不过婴儿不是自觉、主动运动的应用,而是自然呈现的。
2.与事物形象相关的意识活动。幼儿对事物有了一定了解,但还没有抽象能力时,多是以具体形象为意识活动内容。这种思维方法的优越性在于有鲜明的形象性,其信息量大,容易调动气机,直观,全面,有些问题的解决,较逻辑运算简捷。艺术型的人多属形象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左利手的人多属形象思维,功能表现集中在右脑。在气功锻炼中比较重视形象思维。
3.运用概念的意识活动。这是以抽象的概念或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如数学的运用、逻辑推导,多是以符号或概念作为意识活动内容。由于这些内容脱离了实在的事物,心理学称此为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由于概念词汇形成了第二信号系统,所以这类意识活动在常人生命活动中不易牵动气机的变化(因为人们尚未学会使用它)。这里又有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分。
4.体察生命活动的意识活动。这多是练气功时运用意识的内容,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练气功有关的生命活动上,体察运动的过程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这种意识活动相当于佛家“天台止观”中的“观”的内容,或禅宗“因定生慧”的“慧”的内容。智能气功认为这种意识活动是集中精神的过程,是通过精神来增强生命运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存在一般逻辑的判断、推理等概念活动,而是直接地“观察”、体会各种变化情景。传统气功把体察到的这些内容称为内景,而整个体察过程则称为“内视”。
5.特异的意识活动。这种意识活动是较高水平的气功功能或特异功能人特有的意识活动,它是建立在意元体特异信息基础上的意识活动,可以直接捕捉事物的整体信息。常人的灵感也属于这种意识活动的范畴。这是一种高功效的意识活动,可以使人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大自然界的奥秘,可以使人和大自然高度谐和。
这五种形式的意识活动在成人身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二)从意识活动的对象内容分
1.科学意识活动。指符合理性的抽象的概念之间互用中介的逻辑辩证运动。这类意识活动是在意元体中的“第二映象空间”进行的,一般来说科学意识活动除了消耗脑中混元气外,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不大。
2.艺术意识活动。指以情感为中介,为感知、理解、想像、认识等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式的意识活动,这类意识活动也是在“第二映象空间”进行的。鉴于艺术意识活动多与形象思维相关联,连及意元体“第一映象空间”,所以这类意识活动往往可以引起体内混元气的不同变化。
3.道德意识活动。指围绕人生价值模式进行的各种意识活动。这是在参照系的层面进行的意识活动,是基础层面的意识活动,它对人的情感、情绪可以产生直接影响。
4.气功意识活动。指完美自身生命活动的意识活动。这是贯穿“第二映象空间”、“第一映象空间”以及参照系的意识活动。引导人向更高级层次跃迁。
二、从意识活动的指向分
(一)外向性意识活动
意识活动的外向性,不仅反映周围客观事物是外向,即使是反映自身生命变化对意元体来说也属外向,这是外向的第一层含意。外向的第二层含意是意识活动经常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向周围扩展,可以使思想漫无边际。常人的认知、判断、联想、推理,以至于发明创造等,都属于外向运用意识。由于意识活动的外向性,导致了人体气机的外向性,使之不能内藏而易于耗损。
(二)内向性意识活动
这是练气功(内省心理学家也用内省方法)的意识活动,它与外向性意识活动的指向正好相反,也有两层含意:一是把意识活动的内容集中、单一化,即把游移不定的万千思绪简化、归一,把外延之意识活动内聚;二是意识活动的对象指向人体生命自身(包括形体、气脉等),进而指向意元体自身。这种意识活动可使气内敛,进而得到涵养、强化,增强意识活动统帅生命活动的能力。
如果细分,则常态智能与超常智能均有内向、外向的意识。
常态智能的外向,是意识指向外物与思维的向外扩展,此属外向中的外向;对事物进行专一的思考属外向中的内向。常人练功的精神集中或神合于生命活动属内向中的外向;意念集中体察意念活动的体象变化属内向中的内向。超常智能的外向,指超常智能的功能指向外,此属外向中的外向;借助常态参照系的判断性的意识活动,属外向中的内向。未经艰苦的气功锻炼的特异功能人的意识活动均未超越此范围。指向功能态的意识活动还有能指、所指之分,属于内向但未至究竟;唯有体察功能后的体性,打破旧有参照系,才是内向的真境。如果能使常态意识与超常智能意识合一,外向、内向交互为用而合一,则达妙境(超常智能妙境意识活动已无内向、外向之分,内即是外,外亦是内,达到内外一如的境地)。
三、从意识活动与生命活动相关的层次分
这里所说的意识是指广义的意识活动,即一切生命活动在意元体内的反映。包括:
(一)生物层面的意识
主要指细胞(包括脑神经细胞)层面的新陈代谢的信息内容在意元体中的反映。它是在意元体形成的刹那间映入意元体内的。随着个体生命的发育,展现出的新的信息继续映入,使意元体中的生物层面的信息逐步完善。需要指出的是,与此同时,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信息也会映入到意元体中。只是信息量更小,更难以提取罢了。以上两种情况,无论是个体生命信息还是外界自然信息都是按照混元气兼容特性映入的,不像后天映入的信息得到了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强化,因而映入的这些映象处在不活动的、不能被察知与被提取的状态。(注意!尽管不能被察知,但对意元体的自我活力有影响。)
(二)生命层面的意识
主要指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与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物质(包括激素)的信息在意元体中得到的反映。鉴于这些信息是有异于细胞自身代谢的信息,因而可以在意元体中得到特定的反映,一旦经过适当的重复强化后,即可成为可被认知与提取的信息(运动、感觉意识皆属此)。
(三)与情绪活动相关的意识
这是建立在生物、生命层面基础上的意识活动,是人体混元气的运动进行得是否顺利这一内在状态,反映到意元体中而呈现的内在感受,并通过一定的生命活动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过程,道德意识即是在此层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四)与思维层面相关的意识
主要是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活动。
四、从意识活动的主客性质分
(一)主体意识(或叫自我意识)
指维护自我生命正常进行的功能在意元体内的集中表现。可以是显在的意识活动,也可以是潜在的意识活动。它是人混元整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意元体内的反映。主体意识是随着人的生命活动不断进化而逐步完善的。人的主体意识是从低等生物维持自身的混元整体的功能演进而来的,人类的主体(自我)意识,贯穿于生物、生命、情绪、思维诸层面,使诸层面的意识服从于自身的需要。无论是在睡眠状态还是昏迷状态,只要人没死亡,它就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作用。
(二)客体意识
除去主体意识之外的意识活动,都是客体意识活动。